6月4日,山東省政府出臺《關于運用財政政策措施進一步推動全省經濟轉方式調結構穩增長的意見》,針對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在全面落實年初確定的各項政策基礎上,又制定出臺了5方面、20項財政政策措施。為使這些政策措施能夠更快更實地發揮作用,今年山東省財政再籌措資金102億元,預計可帶動市縣政府、銀行信貸和其他社會資金投入3000億元左右,對推動全省經濟轉方式調結構穩增長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聚焦關鍵節點,加快推進經濟轉型升級。
對當前我省產業結構調整遇到困難的投資項目,以及存在某種市場失靈的特殊領域,實施定向支持和精準調節,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節能減排和提質增效。其中,對地方石化、輪胎、船舶、服裝、醫藥、新材料等重點行業升級改造,以及物流園區和產業聚集區物流中心重點項目貸款給予財政貼息;將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及關鍵核心零部件保險補償范圍擴大至所有行業領域,支持加快設立新興產業投資基金,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啟動實施“工業綠動力”計劃,對相關領域工業企業安裝使用新能源集熱系統、熱電廠燃煤機組(鍋爐)改造、工業企業高效煤粉鍋爐示范工程以及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給予財政資金獎勵;對重大招商招展活動、“好品山東”網絡營銷平臺建設等給予支持,促進企業開拓國際國內市場。
二、支持創業創新,著力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
針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發展動力不足問題,圍繞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進一步創新政策、加大實施力度,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其中,將小微企業創業補貼標準由不低于1萬元提高至不低于1.2萬元;全面推廣“創新券”制度,對省內所有小微企業使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科學儀器設備發生的費用給予補貼;增加創業孵化基地和創業園區建設支持數量;進一步完善擴大就業政策,對安排困難人員就業的城鎮各類用人單位,給予崗位補貼和社會保險補貼;加大職業培訓力度,提高省級補助標準;將失業保險支持企業穩定崗位的政策適用范圍擴大到所有采取有效措施不裁員、少裁員、穩定就業崗位的企業。
三、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切實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
進一步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和投入方式,加大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民生工程投入力度,切實解決一些群眾最關心、反映最強烈的突出問題。其中,鼓勵引導社會資本發展社會公益事業,積極采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省財政對重點PPP項目前期費用給予補貼,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服務供給;對民辦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養老等新上項目貸款給予財政貼息;支持南水北調續建配套、雨洪資源利用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加快推進國省干線安全生命防護及穿城路段安全整治工程,服務群眾安全便捷出行;加快推進濟青高速鐵路等重點項目建設,支持設立山東省鐵路建設投資基金,吸引境外資金參與我省鐵路建設;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對農村改水改廁、冬季采暖、污水處理、城鄉垃圾處理一體化、農村義務教育“全面改薄”及校舍標準化等設施建設給予獎補;開展城鎮和困難工礦區老舊住宅小區綜合整治改造試點,對處于無專業物業管理、無建設主體單位管理、無業主委員會管理“三不管”狀態的老舊小區或單棟樓宇,進行綜合整治改造,切實改善居民生活環境。
四、創新體制機制,努力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注重加強財政與金融配合,通過財政貼息、以獎代補、股權投資等創新扶持方式,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放大作用,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其中,建立小微企業貸款風險分擔和損失補償機制,通過省級引導、市縣參與,共同設立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資金池,對銀行業向依法納稅的小微企業發放貸款形成的壞賬損失以及融資性擔保機構擔保業務發生代償,給予補償;實施小額貸款保證保險補貼試點,對申請小額貸款保證保險的小微企業和承保的保險公司,給予保費補貼和風險補償;支持建立完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健全省、市、縣三級農業擔保機構,為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貸款提供信用擔保和風險補償;設立省級融資性擔保機構股權投資基金,幫助融資性擔保機構提高抗風險能力;通過省財政和國有企業注資、兼并重組以及利用資本市場再融資等方式,3年內將省再擔保集團資本金增加到30億元,切實發揮其作為擔保行業“穩定器”的作用。
五、強化財稅支持,營造企業良好發展環境。
深入貫徹國務院轉變政府職能、加快簡政放權的要求,抓好相關政策的貫徹落實,支持打造國內領先的營商環境。其中,加大減稅清費力度,對納入首批“營改增”試點范圍且稅負增加超過一定幅度的企業,給予過渡性財政補助,今年對省級立項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再壓減三分之一,并重點清理規范強制壟斷性經營服務性收費,整頓規范行業協會商會收費,改革規范各種保證金、抵押金制度,進一步減輕企業和社會負擔;積極推廣政府采購信用擔保業務,完善小微企業優先采購政策,積極打造“政采貸”新型融資產品,擴大開放公共服務供給市場,為小微企業發展提供廣闊空間;落實好現有各項財政政策,最大限度釋放改革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