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變電站的投運,成為了我國自啟動新一輪農網改造以來,山東省第一個開工、也是第一個竣工投運的農網改造升級項目。
1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啟動新一輪農網改造,會議指出,在“十二五”期間,使全國農村電網普遍得到改造,農村居民生活用電得到較好保障,農業生產用電問題基本解決,基本建成安全可靠、節能環保、技術先進、管理規范的新型農村電網。同時,會上也提出,為此要深化農村電力體制改革,全面取消縣級電網企業“代管體制”,建立有利于促進農村電力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抓住機遇改造升級農網,解決制約農電發展的突出矛盾和歷史遺留問題,排除農電企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是農電工作的重中之重。
農網發展迎來良機智能化是趨勢
“十二五”開局年前后,我國農電發展無論是從政策還是經濟發展環境上,都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2009年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啟動新一輪農網改造;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適應農村用電需求快速增長的趨勢,結合推進農村電力體制改革,抓緊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提升農網供電可靠性和供電能力”;2010年全國“兩會”上將農網改造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短短5個月間,中央連續三次重點提及農網改造。
國家政策面重視程度直接決定了企業邁步的大小。在國家電網公司副總經理楊慶看來,政策面的密集推動和部署,對農電來說無疑是難得的歷史機遇:一個機遇是中央高度重視農電事業發展。第二個機遇是,農村經濟社會不斷進步,現代農業產業化、農產品加工業、工業制造業、現代物流業在農村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以及家電下鄉政策的延續,將帶來電力需求的迅速增長。
三是國家啟動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建設,不僅能使農村電網普遍得到改造,還能從根本上解決當前農村電網的突出問題。“此次改造的特點是,時間跨度長,可能用3~5年時間,規模大,每年投資超過500億元,而且中央財政投入多、還本付息等政策到位,必將為農村電網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可靠的保證。”四是目前國家正在推進的農電體制改革,總體上將有利于理順農電管理體制,加快解決制約農電發展的突出矛盾和歷史遺留問題,排除農電企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
第五個機遇是,農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展將推動農網智能化建設。“我國大力實施新 能源發展戰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將在農村地區快速發展,這些新能源需要多點分散接入電網,并由電網為其承擔供電支撐、備用和外送,提高農網智能化水平是未來農網發展的必然趨勢。”值得一提的是,楊慶提到的第五個機遇,目前被普遍認為是“十二五”農網發展的方向,即農網智能化建設。而國家政策層面也恰好印證了這一點,2010年9月,國家能源局制定并下發了《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技術原則》,其中明確提出:農網改造升級應適度推進電網智能化建設,重點開展新能源分散接入、配電自動化、智能配電臺區、農村用電信息采集等試點建設。
“農村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特別需要農網智能化的支撐。要實現農村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需要快捷、方便、清潔的能源供給。
農網智能化不僅提高了農村電力能源的使用效率,而且還將整合各種新能源,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能源供給瓶頸,成為農村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有力支撐。”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副院長杜松懷這樣描述農網智能化的意義。
政策面釋放的信號得以在企業迅速落實,2010年,國家電網在堅強智能電網第二批試點工程中專門安排了“農網營配調管理模式優化”項目,以及“農網智能化試點工程配套關鍵技術研究”科技項目。今年3月11日,國家電網公司農電工作部召開2011年農網智能化項目啟動會,動員和部署2011年農網智能化項目實施工作。國家電網再次安排 “農網營配調管理模式優化試點工程”建設項目,同時決定在華北、蒙東公司開展農網 “分布式發電/儲能及微電網接入控制”試點工程建設,既是對前期試點項目的延續和深化,又提出了新的任務要求。
可以看到,以智能化為特征的新型農網,是新時期國家對推進農電工作提出的新的目標任務,也是今后實現農網與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
體制性障礙逐步消除
今年25歲的劉夜雨,畢業于長沙理工大學,去年通過應聘成為貴州凱里雷山供電局一名農電工,擔任線損專職。新工作并未給他帶來太多的遐想空間和對未來的期許,原因是他的稱謂從“大學生”變成了“農電工”。
今年8月,醞釀許久的凱里供電局理順 農電用工管理試點工作進入新階段,1832名農電員工通過了上崗考評考核,打通了職業發展通道,劉夜雨便是其中的一員。他坦言:“這不是我個人的幸運,而是時代的幸運。與劉夜雨的幸運相比,同是農電工的楊超今年42歲,這一天,他等了20年。
今年1月17日,南方電網公司批復同意貴州電網公司開展深化農電體制改革,理順農電用工管理試點工作。
盡管這只是用工管理的試點工作,但分析人士認為,這將成為在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背景下開始深化農電體制改革的前奏。在一份內參中,這件事被形容為“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此前1月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十二五”期間要深化農村電力體制改革,建立有利于促進農村電力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
“實際上,自1998年國家啟動第一輪農網改造以來,經過十幾年的努力,農村已經實現了供電企業直管到農戶的管理體制。目前,農村電力管理面臨的突出問題是省級電力公司和部分縣電力公司之間的 ‘代管’問題,使縣級電力公司資產不清、職責不清,影 響了農村電網建設和農村電力管理。”原國家電力公司農電發展局局長楊鴻義認為,實際上農電體制改革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然而我國農電體制改革之難,農網改造工程規模之大,資金投入之多,所承擔的政治、經濟、社會責任之重,都是中國電力發展史上所罕見的,國家對進一步推進農電體制改革,就必須對農網改造主體應該進行統籌管理,逐步解決代管問題。
“國家農網投資要積極促進農村電力體制改革,管理體制有沒有理順是國家安排投資的重要原則,在投資和項目安排上要加大對理順管理體制地區的支持力度,促進農村電力體制改革。”國家能源局相關人士分析認為,投資項目上的傾斜將給予電網企業推動落實農電體制改革的動力。
面對大幕已啟的新一輪農網改造,以及由此帶來的農電體制改革推進,國家電網公司也在努力尋求農電體制機制的創新。楊慶在農電工作會上要求所屬基層企業,積極研究并配合做好農電體制改革有關工作,穩妥推進以理順資產和管理關系為導向的農電管理模式調整,努力消除影響農電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同時加強對不同體制縣供電企業 的統一規范管理,構建標準統一、流程科學、界面清晰、管控有力,專業管理與農電綜合管理相協調的農電管理新機制。
對于南方電網公司來說,著眼點更多的放在了“城鄉電網統籌發展,專業業務一體化管理”的管控模式上,南方電網公司董事長趙建國表示,要按照專業管理和歸口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實現縣級供電企業一體化管理;按照“子公司體制,分公司管理”的原則,對縣級供電企業實行經營性管控。
南網公司相關負責人分析說,在這種管理形式下,縣級子公司在財務上實行集約化管理,實行收支兩條線,資本性和費用性支出均納入公司全面預算管理,執行審批制;全面整合縣級子公司資源和業務,重新劃分“事權”,將縣級子公司的業務定位于主要從事營銷服務和中低壓配電設備維護、輸電線路巡視;明確地市供電局是本管轄范圍縣級供電企業的直接管理單位和責任單位,對所轄范圍內縣級供電企業的規劃建設、安全生產、經營管理、營銷服務等業務,行使直接管控職責。南網公司總經理鐘俊對此的總結是:“管理的最高水平就是沒有農電管理”。